原创文章
2025.10.15

从李强总理座谈会讲话看城投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换个活法

近日,李强总理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城投公司的转型提供了重要遵循。城投公司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

总理强调的“营造一流产业生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构建创新生态圈”等内容,不仅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图景,更向城投公司传递了明确的转型信号,即城投转型不是脱离原有根基的“重新创业”,而是尊重市场规律的“换个活法”,是立足城市服务本质,向“产业合伙人、生态构建者、战略践行者”的功能升级。这既是响应“三个集中”国资部署、破解土地财政依赖的必选项,更是落实“扩大内需、营造产业生态”国家要求的关键抓手。

一、总理座谈会传递了哪些信号?

1、城投转型要“抬头看路”

总理提出“从五年规划的实施来看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回头审视一下目前的城投企业,大部分还处于迈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或谋划转型为叠加地方产业发展商的阶段,对于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关注不够,在推动城投转型方面也是侧重“埋头干活,而没有像总理讲话所提出的那样得 “抬头看路,把准方向再发力。因此,对于城投公司未来发展之路而言,转型必须紧密对接“十五五”规划,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将自身发展嵌入区域经济长远布局。长期以来,部分城投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拍脑袋上项目”的短期思维,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项目的长期效益和对所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契合度。面向“十五五”,城投转型发展必须跳出这种传统思维模式,聚焦产业链安全、科技创新等长远目标,深入落实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战略部署,主动调整自身的业务布局和投资方向,成为国家战略的“压舱石”。

2、城投要成为经济的“活力枢纽”

总理强调“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支撑来看经营主体的活力”过去,城投公司以“投融资+建设”为核心职能,更多承担政府项目的落地执行,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新要求。新时代的城投必须完成角色转型,从单纯的投资建设主体,升级为要素流动的组织者,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谓要素流动,不仅指资金,还包括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城投公司需通过搭建平台、开放应用场景、引领产业投资,促进四类要素在区域内高效流动与集聚,为产业发展和城市运行提供持续动力,形成推动和活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枢纽。

3、城投要当好“产业生态构建者”

总理提出“要多措并举营造一流产业生态城投公司要摆脱以往“单打独斗”的项目模式,转向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做好创新生态培育者、产业生态构建者。一方面,牵头组建产业联盟,组织上下游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把分散的产业资源汇聚成合力,形成互补和协同优势,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导资本流向真正具有成长性的产业方向,着力构建创新生态圈。

二、城投公司如何换个活法?

当前,随着 “2027 年 6 月全面退出融资平台” 的监管时限明确,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的要求(详见《专家观点|准确理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城投公司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要求,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城投公司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从“城市建设者”到“城市运营与产业组织者”的深度转型。

1、以“战略思维”定方向

城投转型的核心命题,是加快从 “政府特殊功能载体” 向 “市场化经营主体” 的身份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标尺便是监管明确的 “335 指标”这要求城投公司需要更加聚焦于能直接创造新增长点的领域,服务内需不能停留在“修路架桥”的基础建设层面,而要聚焦能直接激活消费、改善民生的现代服务领域。比如在智慧停车领域,不只是安装收费设备,而是通过整合城市停车资源推出“无感支付+错峰共享”服务,既缓解停车难,又通过停车流量带动周边商业消费。这类业务既能形成稳定现金流,又能真正成为内需增长的“催化剂”,远比单纯的基建项目更具可持续性。

同时,城投转型需要紧扣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谋布局,找到自身能力与区域发展的结合点合肥产投将投资方向布局和城市产业需求相统一,建立了“以城市需求为导向布局投资方向、政策性结合市场化构建投资逻辑”的投资策略,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这一城市产业发展框架,在深入理解产业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形成“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基地”的开放式、融合性产业培育思路,并将该思路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培育出京东方、蔚来汽车等龙头企业,经营性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70%。

2、以“产业思维”谋布局

城投公司需要彻底摒弃单纯的项目思维,建立全新的产业思维。这不仅仅是业务范围的拓展,更是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在传统模式下,城投公司往往着眼于单个项目的建设交付,缺乏对项目后续运营和价值创造的深度思考。而“产业思维”要求城投公司站在城市发展全局的高度,系统谋划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实现从“建设城市”到“经营城市”的转变。产业思维”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这就要求城投公司必须从单一项目投资转向生态化布局。寿光城投依托"全国蔬菜之乡"优势,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涵盖智能种植、冷链物流、农业观光等领域,带动当地蔬菜附加值提升40%。这种生态化布局需要构建"产业基金+园区载体+服务平台"的协同体系,如泰州市设立疌泉中设智慧建筑产业基金,通过母基金与子基金的双层架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建筑产业,形成"投、建、管、运"一体化生态。

3、以“资本思维”破瓶颈

面对债务化解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城投必须要善用资本工具。一方面,要学会“以投代建”,通过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深度介入产业培育。如深圳投控设立多支科创产业投资基金,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以股权投资为主,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合肥建投与国家级、省级产业引导基金合作,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战新产业投资,精准扶持产业项目发展。慈溪城投设立小家电产业发展基金,联合本地龙头企业、金融资本,对有潜力的创新项目、初创企业给予股权投资,加速小家电产业创新进程。这种模式下,城投不再是“建好设施交钥匙”,而是通过资本参与分享产业成长收益,实现“建设-投资-收益”的闭环。

另一方面,要激活存量资产的“潜在价值”。城投公司过往沉淀了大量标准厂房、产业园区、水务设施等资产,这是转型的重要“家底”。利用公募REITs、ABS、混改等方式盘活这些资产,既能回笼资金化解债务,又能为新产业投资腾出空间。如上海临港城投围绕一流的园区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和总运营商的转型定位,将闲置旧厂房改造为科创园区后发行REITs,回笼资金用于新园区建设与产业投资,形成“存量盘活-增量投资-产业培育”的良性循环,实现从单纯的“盖房子、搭平台”到“聚产业、创服务”的转型,通过高效优质的运营管理打造更多高能级、高质量的融合发展标杆园区,打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品牌。

4、以“生态思维”强韧性

在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单一主体的发展韧性已显不足,城投必须以“生态思维”整合资源,构建 “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作为“产业链整合者”,城投公司针对本地产业分散、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可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或创新联合体,推动资源集约发展。以杭州拱墅国投为例,依托如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通过战略性收购上市公司润达医疗,构建“基金投资+园区运营+上市平台”的生态链模式,三年内使医疗收入占比从不足5%跃升至97%,并成功发行科创债支持产业链孵化。又如青岛经控集团围绕海洋经济组建产业联盟,整合港口、渔业、文旅资源,带动年产值破百亿,实现了从“单点建设”到“生态构建”的质变。

作为“创新生态培育者”,城投公司需要聚焦 “引企业、留人才、聚资源” 的核心目标通过建设中试基地、共享实验室等平台,为科创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对接政策、市场等资源。例如张江高科根据区域内不同行业特征的客户的需求建设标准的园区载体,并配备一定的公共平台。对于行业或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办公空间;对于产业链上的各类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标准化的办公空间;对于初创类企业,通过“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特殊平台为其提供高性价比的办公空间。通过这一方案吸引和集聚了如格科微电子、思瑞浦、VIVO、OPPO、中汇信息、翰森生物、齐鲁制药等一批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领域的头部企业落户张江科学城。

5、以“底线思维”防风险

转型越深入,风险防控越关键。尤其在 “退平台” 的政策背景下,守住风险底线是城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要借助政策窗口与市场工具有序化解债务。优先通过存量资产盘活、优质业务创收等市场化方式偿还债务,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同时,密切关注一揽子化债方案等政策动态,抢抓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政策红利,推动债务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偿债机制。二要严控经营合规风险。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要强化制度约束,防止在多元化投资、资本运作、产业拓展中出现合规漏洞。通过持续完善决策链条、强化对子企业的管控和问责,提升招投标、投融资等环节的制度规范水平,做到事前有标准、事中有监督、事后有问责,在合规前提下探索新发展路径,以稳健治理为高质量转型护航。三要完善内部管控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投资、资金运作、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和控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三、合肥模式对城投转型的启示

此次,合肥产投董事长受邀参加了总理座谈会,这一重要信息不仅传递出国家层面对其“以投带引”模式的高度认可,更释放出中央对地方产投平台在推动产业升级、稳定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明确信号。

作为地方城投转型的成功范例,合肥产投的转型思路在于:以服务合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投资体系构建、创新与人才要素融合等多元手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投资平台,进而推动合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思路为传统城投公司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宝贵经验,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战略耐心与资本力量共同发力,实现新兴产业布局突破

合肥产投的成功关键,在于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开展长期布局,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耐心,同时善用资本力量。转型初期,集团紧密结合地方产业优势与自身发展需求,明确以产业投资为主导的战略发展方向,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重点投资领域,与其他合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此外,集团充分发挥资产雄厚优势,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有效地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正是凭借这种长期投入与战略定力,合肥产投得以在新兴产业布局中实现突破性进展。

2、产业直投与基金布局双轮驱动,构建全方位产业投资体系

合肥产投不仅坚持重大产业投资,还通过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构建起全方位的产业投资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国资公司直投职能。参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股权投资,依托国资信誉高、资金实力强、社会带动效应大的优势,推动投资规模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项目落地合肥,实现“招引一个龙头、培育一个产业”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发挥产业基金投资功能。整合政府资源、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组建规模庞大的产业投资基金体系。集团是安徽省新材料产业主题母基金、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主题母基金、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母基金和安徽省种子基金二期母基金等四支省级母基金的管理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和市创投引导基金两支市级母基金,运营市种子基金、市天使投资基金、市场化基金等“产投系”基金群,形成覆盖产业发展全周期的投资支持网络。

3、创新和人才要素资源深度融合,筑牢产业发展坚实基础

为推动创新与人才要素资源深度融合,合肥产投成立合肥市科创集团、合肥市人才发展集团两家全资子公司,分别专注科创服务与人才服务,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一是人才集团专注人才服务,厚植人才第一资源。人才集团由市委组织部负责业务指导,按照“全球化视野、多元化布局、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定位,设置人才引进招聘、人才项目投资、人才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研修、人才综合服务、人才信息平台等6项核心业务,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手段搭建起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科创集团专注科创服务,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科创集团由市科技局负责业务指导,通过整合全市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校(院)地合作模式进阶升级,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专业化、平台化、生态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四、结语

李强总理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城投公司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城投转型的核心要义也并非要否定过去、另起炉灶,而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从城投公司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价值上,从未来布局和转型发展的根本上来一次彻底变革,换一个活法。也意味着城投公司必须借助“十五五”发展规划这一契机,彻底转变角色:从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建设者”,跃升为推动要素流动的“活力枢纽”和“产业生态构建者”。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城投公司必须摒弃路径依赖,以长期主义定方向、以产业思维谋布局、以资本思维破瓶颈、以生态思维强韧性、以底线思维防风险,在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加速自身市场化转型与价值重塑,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