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2025.07.09

国家发改委定调“十五五”基建投资原则,城投如何顺势破局?

2025年7月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分管投资的副主任在回答记者关于“基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问时表示,“我们将坚持适度超前、不能过度超前的原则,持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迈上新台阶。”(详见《“十五五”基建要适度超前、不能过度超前》)

 

(来源:国新网,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答记者问)

“适度超前”一直是我国基建发展的主基调,而本次新增不能过度超前”的表述,体现了国家对基建投资节奏和效益的高度重视,强调要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切实防范投资过度、资源浪费和债务风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城投企业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应深入贯彻这一原则,科学统筹投资节奏与规模。

当前,城投行业正经历从“城市建设者”到“城市运营商”的深刻转型。传统模式下,举债搞基建、土地财政来兜底的路径难以为继,叠加地方财政压力与债务管控趋严,“内卷式转型”成为普遍痛点——要么扎堆涌入新能源、产业园等热门领域导致同质化竞争,要么盲目跟风“新赛道”却因能力不足陷入“转型即亏损”的困境。(详见《“十五五”城投“反内卷”:如何走出市场化转型“深水区”?》)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坚持适度超前、不能过度超前”的原则,为城投转型划定了核心遵循: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需求,又要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扩张;既要通过前瞻性布局培育新动能,又要以效益为导向守住风险底线。结合现代研究院在多地调研中总结的“差异定位、客户导向、能力沉淀”三大转型关键词,城投公司需从业务、资本、数智、管理四大维度重构竞争力,方能在“十五五”以及未来更长的周期内,真正走出转型深水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

一、业务重构:从“同质基建”到“生态位卡位”——在“适度”中找定位,在“超前”中谋差异  

转型期城投普遍存在“跟风式布局”——看到其他城投做产业园就跟风拿地,听说新基建热门就盲目上项目,导致资源分散、特色缺失,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内卷。“适度超前”的核心是“需求导向、精准发力”,要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实际,避免“为了超前而超前”。

1.聚焦地方民生短板,如老旧小区改造、养老医疗资源等,可打造“服务型集成平台”,超前布局智慧社区、普惠养老等民生项目。例如,城投联合本地医院打造“医养结合”智慧服务平台,既补民生短板,又形成稳定现金流。

2.聚焦地方产业链优势,可转型“产业投资赋能主体”,超前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例如,城投围绕本地光伏产业,参股电池材料企业并建设配套储能产业园,实现“以投促产”。

3.聚焦城市消费升级需求,可开拓“运营导向创新模式”,超前布局夜间经济综合体、智慧商圈等。例如,城投改造老街区为“文旅+消费”IP,通过商户运营分成实现可持续收益。

需要强调的是城投在布局任何新业务之前,都要通过四步论证,即“国家战略匹配度(是否符合‘十五五’规划)—地方需求紧迫性(是否民生/产业急需)—自身资源禀赋(是否有土地、政策等独特优势)—财务可持续性(未来3年能否实现现金流平衡)”,避免盲目跟风。

二、资本运作:从“债务依赖”到“价值创造”——用“闭环思维”平衡超前投入与风险防控  

传统城投依赖“土地抵押+政府担保”融资,转型中若延续“举债搞投资”模式,易因项目回报周期长、收益不确定导致债务累积,陷入“过度超前”的风险。“不能过度超前”的底层逻辑是风险可控,这要求城投从“单一融资主体”转型为“投融资联动平台”,通过“募投管退”闭环实现资本良性循环。

1.“募”:构建“低成本、多元化”融资体系

短期内,要整合存量资产,如闲置厂房、停车场等,探索资产证券化,盘活沉淀资金。长期来看,要提升主体信用,争取绿色债、科创债等政策工具,降低融资成本(政策明确对新型基础设施、民生保障项目给予融资倾斜)。

2.“投”:建立“回报导向”的项目评估机制

对超前布局的项目(如5G基站、数据中心项目),需设置刚性回报指标,政府购买服务类项目明确财政付费年限与比例,市场化项目要求内部收益率(IRR)不低于行业基准。

其中,对不确定性较高的新项目,试点“小步快跑”模式,先通过“股权投资+小比例参股”试水,待技术成熟、需求明确后再扩大投入,避免一次性大投入导致资源浪费。

3.“退”:畅通资产退出渠道

对培育成熟的产业项目,通过股权转让、IPO等方式退出;对低效资产,如长期闲置的产业园等,果断通过资产置换、市场化处置止损。

三、数智赋能:三从“工具应用”到“管理升维”——用“客户导向”的数字化避免技术“过度超前”  

部分城投转型中陷入“技术崇拜”——花巨资建大数据平台却仅用于数据统计,上智慧系统却脱离实际需求,导致“技术超前但价值滞后”。  “适度超前”的数智化,核心是“业务驱动、客户需要”,即数字化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提升服务效率、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可聚焦“三类客户”需求设计数字化场景

1.对政府客户:开发“城市治理协同平台”,整合交通、环保等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实时监测。例如,城投为住建部门开发“老旧小区改造全流程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进度、资金使用可视化,提升政府满意度。

2.对企业客户:在产业园区运营中,搭建“企业服务数字中台”,提供政策申报、供应链对接、人才招聘等“一站式”服务。

3.对市民客户:在民生项目中嵌入“C端服务入口”,如智慧停车场的“无感支付”、养老服务的“一键呼叫”,通过高频使用场景提升用户黏性,避免“建而不用”的技术浪费。

四、管理革新:从“管控为主”到“放管服协同”——用“组织活力”保障超前战略落地

 传统城投多为“集团强管控”模式,子公司缺乏自主权,导致转型中“决策慢、执行弱”——集团想超前布局新业务,子公司却因权责不清、激励不足而推进乏力。这就需要“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既要通过“放”激发子公司活力,又要通过“管”防控风险,通过“服”提供资源支撑。

1.“放”:推行“战略型授权”

对核心主业子公司,下放人事任免、预算调整等权限,集团仅考核“战略目标达成率”;对培育期子公司(如负责新兴产业投资的公司),给予3年“试错期”,考核重点从“利润”转向“市场份额、技术突破”。

2.“管”:聚焦“关键风险点”

建立“三道防线”:第一道业务部门自查,定期梳理业务流程,排查风险点;第二道合规部门监督,通过审计、检查等方式,定期开展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第三道全员参与监督,营造全员主动合规、积极监督的良好氛围,构建自下而上的风险防控补充防线。

3.“服”: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集团层面整合政策、人才、资金资源:政策上对接发改委、财政、国资委争取转型试点;人才上与高校共建“城投转型实训基地”培养产业招商、数字运营等专业人才;资金上设立“转型发展基金”,为子公司超前项目提供“过桥资金”支持。

五、结语

国家发改委所强调的 “坚持适度超前、不能过度超前” 原则,为城投企业在 “十五五” 及未来更长发展周期中,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城投企业唯有从业务、资本、数智、管理四大维度精准发力,重构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成功走出转型深水区,在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